这么多、这么好的青山秀水,让我看不足,画不够。在我的画幅中常用的几方闲章:“江山多娇”、“山水如画”、“山水有灵”、“寄情山水”、“家在

这么多、这么好的青山秀水,让我看不足,画不够。在我的画幅中常用的几方闲章:“江山多娇”、“山水如画”、“山水有灵”、“寄情山水”、“家在青山碧水间”道出我对大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山水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心源”才是创作精品的根本所在。以心作画。每一幅画都是道道难忘的人生景致。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一件精品佳作的创作,原动于学、于思、于行的相互作用。作画时,我总想尽力去表现对绘画的深度认识,抒发自己的个性情怀,拙朴中挥洒自己的性情和灵气,以淡泊平和之心态去深处开掘,将个人的秉赋及灵悟融于画稿中。除了注重传统,师法自然,追求视觉上的和谐悦目外,更追求心理上、画面外的意境,以达到充剂量的表现和精神升华。

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目,以渔钓为精神。”可见自然界里分散零乱的景致在画家眼里是个有血、有肉、有精神的整体。在观察这些山水风光时,需要用心灵去体悟他的生命所在。并将其见到的内心感受付诸于绘画中,进而使自己与自然景观有机的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贯通一气的创作境地,使其笔下的山水有灵气、真气和生气。中国画是“文人画”,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一般的图画,要以厚积薄发为大成,极富文化内涵。更是画家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自我反映,是哲学的一种载体。

一幅上乘之作,画幅中所表现的山河、树林、小桥、民居、小鸟、溪水、木筏小船都显得那么和谐宁静,昭示着人们可思、可恋、可居、可游的美意。这种体现自然真谛的山水佳作,已完全超越了世间的纷争与功利,使人能真正体验到一种明心见性,超凡脱俗的心韵,令人心仪心醉,让人遐想其间呼吸清新空气,舒展胸襟,忘却俗世中的纷纷扰扰,在今天这个都市化膨胀的时代,这种喧嚣嘈杂的市井气息,让人们更加需要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洗礼。因而,有着真诚淡远格调的作品,会给人以舒心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慰籍。

投身砚边几十载,在艺术上想攀高峰,矢志不渝,而对名利却淡泊自守,由于这种矢志追求与淡泊自守,失去了一些名利,却获得心情上的安慰。为了画画,淡漠了仕途;为了画画含辛茹苦,甘与贫穷作伴,成了一个“苦行僧”;为了画画,不沾烟酒,远离牌桌,从未进过舞厅,珍惜我分分秒秒的宝贵时间;为了画画,带来亲戚、朋友、家人的每每不理解;为了画画,苦读古汉名著,研习古诗字画,经常通宵达旦地读、研、写、画,患下了严重的眼疾,现在是仍然“三更灯火五更鸡”,不停的劳作,真是不到盲目不封笔了。所以,常有友人问及:老陈,你已功成名就了,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还在忙什么……。我说:还是忙我的“手工业”。

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可谓大师辈出、奇峰相望。无数有成就的画人于中苦苦追求,为画事付出了毕生精力,为中国艺术宝库留下许多旷世名作,流传于后。中国画在人类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国画面临着继承而又要创新。我是一位晚辈后学者,既要浓味于传统,更显当代之风骚。旨在传统的宝藏大山中深掘艺宝,寻找突破,但这种突破谈何容易。一方面,因为由唐宋以来涌现的大批画坛巨匠的卓越成就为后人构筑了难以逾越的创作壁垒;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传统笔墨语言至石涛已所能尽及,先贤所构筑的绘画境界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完美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只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元化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不能退却,应该去探索,去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追求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千年古训;追求一种“无法则大法”的艺术境界,追求我的“绘画里的自由王国”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技巧。我学傅抱石的“皴法”;学黄宾虹的“中锋”用笔;学陆俨少的构图气势,将几位大师的精粹汲养过来,又将版画、漆画、水彩,以及民间绘画等诸多姐妹艺术融汇一体,以南方山水为题材,融合传统法度进行凝炼,探索出既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又张扬时代精神的绘画形式。
文章来源:《当代法学》 网址: http://www.ddfxzzs.cn/zonghexinwen/2021/0706/445.html